7月1日傍晚,天空下着小雨,阜新市彰武县后新秋镇的百姓们开着四轮子、骑着电瓶车,搀着老人、背着孩子,陆陆续续来到烧锅村文化广场,参加农民赛歌会。一时间,广场上伴奏声、歌唱声、叫好声、欢笑声此起彼伏。一场农民赛歌会,为啥比春节还热闹?带着这个疑问,记者多方采访,终于在田野间、书本中、舞台上和老百姓的歌声里,找到了答案……
血脉里自带:天生爱唱歌
今年66岁的赵冠华退休前是彰武县第二高级中学的音乐教师,他的妻子李红梅是农民赛歌会的有名选手。小时候,赵冠华常常听伯父、父亲用蒙古语唱歌。“从小家里的长辈喜欢唱歌,我们兄弟姐妹4人,我的儿子和外甥都从事着与音乐相关的工作。”赵冠华说。
很多彰武人不清楚自己喜欢唱歌的原因,但这件事却已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。事实上,当地人喜欢唱歌,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。翻看地方志可知,1647年,清顺治帝征调蒙古察哈尔部32户236口蒙古牧民,跋涉千里来到彰武地区,其中就包括赵冠华的祖先。“牧民们走了两年多才到彰武地区,路上就已经开始思念家乡、思念母亲,一路上以歌抒怀,这些歌曲就是彰武民歌的源头。”彰武地域音乐研究会创始人孙建国告诉记者,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》中收录了辽宁民歌1053首,彰武民歌独占25首。其中一首《思念母亲》的歌词是“大轱辘车呀走啊走不到的他乡”“我那富庶的察哈尔家乡”…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就是唱着歌迁徙来的,他们的后代身体里流淌着音乐的基因。
站长间接力:让歌会不断档
眼下正值农闲时节,彰武县很多乡镇都会举办农民赛歌会,爱唱歌的踊跃报名、一展歌喉,爱听歌的挤在台下叫好、看热闹,享受春耕后秋收前的悠闲时光。其中,历史最久的,要数1984年发起歌咏比赛的东六家子镇。
1983年,18岁的孙伟被分配到东六家子镇文化站工作,那时的他年轻、脑子活,想干点新鲜事。“走村时发现农民不管在地里干活,还是聚在一起唠家常都爱唱两嗓子,第二年,文化站就与镇文化活动中心下属的电影站、广播站合力组织了‘庆七一’歌咏比赛。”东六家子镇原文化站站长孙伟告诉记者,第一年活动在镇政府俱乐部举办,550人的座席全满,过道上站的全是人,最后连没报名的观众都上台唱起来。由于当时东六家子是满族蒙古族镇,1986年活动名确定为“东六民族赛歌会”。1987年,东六家子文化站被评为“全国优秀文化站”,农民赛歌会、农民画、草编等文化形态的盛行,都是获评的重要原因。
上世纪90年代,孙伟离开东六家子文化站后,田丰荣接下了“接力棒”。“老百姓怕站长换人,赛歌会不办了,看着我就问。乡亲们喜欢咱就得办下去。”提起大家对赛歌会的热情,79岁的田丰荣记忆犹新。
2007年,热热闹闹的“民族赛歌会”唱到了县里。“文化工作者的使命,是要用文化激发城乡百姓的末梢神经,彰武县应该做一个县级的赛歌会品牌,让每个镇的文化站、每个村的文化广场都发挥作用。”退休前始终在文化领域工作的孙建国说,他是农民家庭出身,从小在地里唱着歌长大的,深知歌曲能够带给人向上向善的力量。就这样,彰武的农民赛歌会一唱就是18年。
90后登台:注入青春活力
夏天天亮得早,又没什么农活,章古台镇宏丰村高花窝堡屯农民刘俊收拾完自家小院,便架好手机、拿起麦克风,轻车熟路地开始录制视频。因为酷爱唱歌,刘俊将这些清唱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,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发了百余个作品。
“农忙时种地,农闲时唱歌,不为出名,就图个乐和。”在彰武,与刘俊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,正是百姓的喜爱,才让赛歌会扎下根来。
“我曾在彰武县文化馆工作过,亲眼看到了歌手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。来到后新秋镇工作后,发现这里的群众也很喜欢唱歌,就将赛歌会带到了这里。”后新秋镇党委书记程华告诉记者,今年的14名歌手中不仅有农民,也有返乡创业的青年,大家欢聚一堂,用歌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。
“选手们没有精致的妆容和造型,很多人白天干完活晚上直接过来。”彰武县文联主席李群告诉记者,赛歌会很多参赛曲目都是农民作词作曲,其中有歌颂治沙成果的,如烧锅村的《绿茵之梦》;有歌唱乡村生活的,如《百姓大舞台》《唱起来扭起来》;有歌唱劳作场景的,如《快乐的豆腐匠》等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、在自己的舞台上、唱自己的歌。而这,才是农民赛歌会能持续40年的原动力。
农民赛歌会举办至今,已经成为彰武群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眼下,彰武县第十六届农民赛歌会的初赛正办得热热闹闹。据统计,参赛选手中90后和00后占了一半。可见,赛歌会经过40多年的传承,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,呈现出了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。(记者 刘海搏)
版权所有:乐天堂(fun88)官方网站 主办单位:乐天堂(fun88)官方网站 辽ICP备07002464号
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-11号 联系方式:024-24866954
网站地图温馨提示:显示器分辨率1280×768或以上,IE9.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
网站标识码:2100000034